话说,目前2022年国自然会评时段,那么,对于青年项目而言,大家了解过去是什么情况吗?据悉,在1988年那会,一个青年项目是3万元(本文中邓秀新院士提及,那时他们工资才六七十块)!是不是觉得那时的青年项目很实惠?另外,邓秀新院士还提及,那时的青年项目是需要答辩的!而今,青年项目早已经不再有答辩环节,或许与资助项目数过多有关吧,毕竟人数众多是很难安排答辩现场的。
邓秀新院士对青年项目的观点,大家可以阅读下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设立35周年
邓秀新在实验室。
1986年邓秀新(左)与导师章文才的合影。
1989年邓秀新(左)与美国老师合影。受访者供图
题目是“利用原生质技术筛选抗旱耐盐碱柑橘突变体”,申请书一共10多页都是手写的,图片是自己冲洗的细胞再生黑白照片……时隔30多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对中标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记忆依然清晰。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青年基金)项目不仅为我启动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笔不菲的经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给我提供了独立开展科研的难得机会。”作为早期青年基金获得者之一,邓秀新在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它几乎成了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青年基金的支持下,邓秀新正式走上柑橘研究之路。多年来,他带领团队率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柑橘细胞工程技术体系,成功应用于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
晚熟脐橙、早熟蜜橘、其他各种各样的柑橘……农业界公认,今天的柑橘越来越好吃,这位“柑橘院士”功不可没!
38800021,“幸运”变“牵挂”
时间回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秀新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就在他博士毕业的那一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专门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青年基金。
对邓秀新而言,一切都来得刚刚好。邓秀新和章文才先生商量后,决定以“利用原生质技术筛选抗旱耐盐碱柑橘突变体”为题申请青年基金,“想试试看这个领域还能做些什么事”。
1988年6月,邓秀新从武汉赴北京参加项目答辩。“和当年去参加高考的心情一样,一点都不紧张,嘻嘻哈哈地就去了。”当时,不到30岁的邓秀新对这次答辩会给他带来什么毫无概念,只有对科学的满腔热情。
……
不久后,邓秀新申请的项目通过了,项目批准号为38800021,获批3万元经费。他喜出望外:“要知道,我们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六七十块钱,这3万块钱可以做多少事啊!”
...
回忆起这段往事,邓秀新感叹:“无意中,青年基金竟然成为我对祖国的一种‘牵挂’,把我拉回到研究柑橘的人生轨道上,这条轨道一直通往今天。如果没有青年基金,我不知道现在会在哪里、会做什么研究。”
经费增加,年轻人也在增加
回首近40年的科研人生,邓秀新最难忘的仍然是作为起点的青年基金。“不只是一笔钱,还给了我独立开展科研的机会。”他告诉《中国科学报》。
...
“最近几年,我观察到一个比较揪心的事,高校、研究所里青年科研人员脸上的笑容少了,经常把‘摆烂’‘躺平’挂在嘴边,甚至真的这样做。”邓秀新严肃地说。
为什么会这样?他的反思是,“我们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还是太少了!”近年来,尽管国家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从事科研的年轻人也在增加。用邓秀新的话说,“每个人得到的‘饼’反而少了”。
...
为此,邓秀新认为,青年基金应当继续支持“青椒”们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培养他们独立主持科研的能力,为我国培养基础研究后继人才发挥作用。
“现在青年基金竞争格外激烈,资助率还不到20%。”对此,邓秀新呼吁,如有可能,尽量创造条件,提高青年基金的资助率,给更多“青椒”提供良好环境,避免他们在“内卷”中“躺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声 明